来源:中国军网微信公众号 作者:宗禾君
曾有人在网上提问:“飞机坠毁前乘客能做点什么?”有网友在这个提问下讲了爱游戏多年前一位中国科学家空难的故事,令人动容——
在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里,有一位科学家横跨核弹、导弹、人造卫星三个领域,他也是功勋科学家中唯一的一位烈士,他就是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从青海实验基地乘坐夜航回北京报告一组重要数据,在离北京上空400米的高空,飞机发生事故,腾起一团火球。当人们从机身残骸中寻找到郭永怀时,发现他的遗体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烧焦的两具遗体被吃力地分开后,中间掉出一个装着绝密文件的公文包,完好无损。
今天,“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和妻子李佩的合葬仪式在中科院力学所举行。今年年初,郭永怀的夫人李佩先生逝世,应李佩先生遗愿,后人把李佩先生的骨灰移至塑像下,阔别近半个世纪,这对伉俪终于得以相伴长眠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里的青松翠柏之下。
“我爱游戏中国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国
早一天强大起来”
郭永怀
李佩
郭永怀出生于山东荣成县一个农民家庭。1933年他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后来在新建的西南联大改学航空工程。
1939年,他考上了中英“庚子赔款”留学生。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时,他只用半年就取得了数学硕士学位。接着他选择了空气动力学最难的课题“跨声速流动的不连续解”作为博士论文题目。1941年5月,他来到当时国际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中心——美国西岸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在航空大师卡门教授的指导下工作。
1947年2月3日,郭永怀在Langley航空实验室。第一排:右4冯卡门,左2钱学森,第3排:左2郭永怀
1946年,西尔斯在康奈尔大学创办航空研究院,特聘郭永怀前去参加业务领导工作。于是,郭永怀成了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院的主持人之一。
1949年,郭永怀为解决跨声速气体动力学的一个难题,探索开创了一种计算简便、实用性强的数学方法——奇异摄动理论,在许多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正是因为在跨声速流与应用数学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郭永怀很快就驰名世界。
当时人类虽已实现了飞行的梦想,但飞机的飞行速度并不理想。声障是提高飞机飞行速度的难关。郭永怀和钱学森经过拼搏努力,不久就合作拿出了震惊世界的重要论文,首次提出了上临界马赫数概念,并得到了实验证实,为解决跨声速飞行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郭永怀和李佩在康奈尔大学
1955年,钱学森发来两封书信,邀请郭永怀回国。郭永怀毅然放弃了在国外的优越条件与待遇,与夫人李佩于1956年11月回到阔别16年的祖国。
为了顺利回国,郭永怀拒绝接触美国军方机密文件,并在回国前的一次聚会上当众将多年研究的所有手稿全部烧毁,然后毅然地回到百废待兴的中国。“作为新中国的一个普通科技工作者,我爱游戏官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国早一天强大起来,永远不再受人欺侮。”郭永怀说。
“事后,我才知道他们是
庆祝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试验后场区集体照(前排左四为郭永怀)
郭永怀一回国,就和钱学森、钱伟长投身于刚组建的力学研究所的科技领导工作,李佩在中科院做外事工作,同时担任英语教授。
1956年年底,郭永怀受命出任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随后,我国将研制发射地球卫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郭永怀负责人造地球卫星设计院的领导工作。
为加快核武器的研制步伐,1963年中央开始在青海进行试验,郭永怀经常在北京和青海奔波,频繁的高原反应,使50多岁的他显得格外苍老。
在将要进入正式试验阶段的那些日子里,郭永怀每天都要忙十几个小时,有时是通宵达旦,吃饭也是席地而坐边研究边吃。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当闪光火球和蘑菇状烟云冉冉升起时,全体测试人员一片沸腾,郭永怀却瘫软在试验现场,身边工作人员把他架到临时帐篷里的铁皮床上,郭永怀太累了。
郭永怀与李佩的结婚照。
“1964年10月的一天,老郭和同事一起吃饭,平时他们很少聚会,但那天他们都非常高兴,事后,我才知道他们是庆祝原子弹爆炸成功”。李佩生前在接受采访时回忆道。
“老郭从没跟我说过他干什么,我也不问。他经常出差,每次要出差的时候,就自个儿拿一个小的手提箱,装一点衣服搁在里头,单位给他们几个配了个车,那时我一看到车停楼下,就知道老郭又要走了。”
郭永怀一家
“生和死,就那么十秒钟!”
60年代,查看爆炸成型实验结果,右1郭永怀,右2钱学森
1965年9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再次启动,郭永怀受命参与“东方红”卫星本体及返回式卫星回地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1968年12月初,他在青海基地发现一个重要数据,急于赶回北京研究,便搭乘了夜班飞机。 他匆匆地从青海基地赶到兰州,在兰州换乘飞机的间隙里,还认真听取了课题组人员的情况汇报。
当天凌晨,郭永怀搭乘夜航飞机从酒泉基地飞临北京机场降落时,因大雾飞机失事。前来接应的解放军战士在清理事故现场时,看到两具紧紧抱在一起被烧焦的遗体。当把两人费力分开时,才发现两个胸膛之间夹住了一个未被烧焦的公文包。
战士们当场跪地痛哭。
那两个紧紧抱在一起的人,就是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公文包里,重要文件完好无损。
1980年,好友钱学森写下了一篇感情浓厚的怀念文章,文章中写道:“一个有生命、有智慧的人,一位全世界知名的优秀应用力学家就离开了人世;生和死,就那么十秒钟!”
郭永怀牺牲的第22天,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在他牺牲不到两年,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1968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授予郭永怀烈士称号。1999年,他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
“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
1948年郭永怀与李佩女士在美国纽约州的依萨卡结为伉俪
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按计划要从青海核弹研究基地返京,但却迟迟没回来。那时,李佩已随工作单位——中国科技大学到安徽合肥工作,她接到所里的紧急电报,连夜乘火车到北京,一进家门就感觉出异样,老郭的领导同事站满了屋子,茶几上放着一片熏黑的镜片和怀表,当领导把飞机失事的消息告诉李佩时,她没掉一滴眼泪。
此后几十年来,李佩先生几乎从不提起“老郭的死”。只是,她有时呆呆地站在阳台上,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然而,1996年,李佩唯一的女儿郭芹也病逝了,年仅45岁。她默默藏起女儿小时候玩的布娃娃,几天后,像平常一样,拎着收录机给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生上英语课去了,声音沙哑。
郭永怀牺牲之后,李佩以非凡的毅力独自面对人生,无怨无悔地继续投身于教育事业。
1978年,李先生调到刚刚建校的中科大研究生院教外语。那年,年届花甲的她迎来了教学生涯的新起点——出任外语教研室主任。
在学生眼里,李佩先生是一位永远优雅、时髦的教授——一周衣服不重样儿,面试时,面带微笑,却有一种严厉。
随后,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应邀来这里开设物理学前沿课程,他向严济慈提议举办“中美联合招考物理学学生”的项目,让中国的优秀物理人才,能够到海外去免费深造。当时托福之类的外语考试还没引进中国,为了让准备赴美国深造的学子打好语言基础,李佩就承担起了编写教材、组织考试的工作。后来,美国众多著名高校,只要看到李佩在学生的英语水平鉴定书上的签字,就视为通过。1989年美国一家语言教学研究杂志,特意刊登出一篇论文,称李佩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
直到80岁,李佩才离开讲台。而她当年的学生都已成为国家栋梁,成为改革开放的中坚,很多成为著名科学家。
90多岁时,李佩先生又张罗起“中关村专家论坛”,并亲自主持,凭她的威望,请来厉以宁讲国家经济发展,请来何祚庥、黄祖洽讲国家科技发展。从1998年到2011年,每周一次,总共办了600多场,每场200多人的大会厅坐得满满当当。
能捐的都捐了 包括“两弹一星”勋章
李佩先生参观“两弹一星”纪念馆 熊卫民/摄
在朱清时任中科大校长时,每年春节前都会去北京拜访李佩。
李佩住在中关村科源社区的“特楼”,那里集中居住了一批新中国现代科学事业奠基者:钱学森、钱三强、何泽慧、赵九章、顾准、王淦昌、杨嘉墀、贝时璋等等。
李佩的家,60年没有变过。在狭小的客厅里,有一个腿都歪了的灰色布沙发,60年间,承受过不同年代各色大人物各种体积的身体——钱学森、钱三强、周培源、白春礼……
“她是一个精神美好的人,从不在乎物质,家里能捐的都捐了。”朱清时说。
1999年,国家授予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枚奖章直径8厘米,99.8%纯金铸造,515克重。4年后,李佩托朋友捐给了中科大。
2007年李佩把全部存款60万元捐给力学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各作为郭永怀奖学金。郭永怀104岁诞辰日,李佩将珍藏了几十年的郭永怀遗物:生前使用过的纪念印章、精美计算尺以及牺牲时被火焰熏黑的眼镜片和手表等捐给了力学所。如今,这些东西就保留在力学所的“郭永怀副所长办公室”里。
相关链接
快来!快来!
这里才是真正科学工作者的乐园
——钱学森写给郭永怀的“家书”
中国科学院力学所至今仍然保留着两封钱学森写给郭永怀的书信,大家都把这两封信称作钱学森写给郭永怀的“家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杨佳在回忆郭永怀文章中就提到,“钱学森已给‘永怀兄’写过两封信:盼望你回国。家书抵万金,报国之心如磐石……”
之所以称“家书”,除了在这两封信中,钱学森对郭永怀直呼“老兄”,更重要的是钱学森与郭永怀在人生道路上所结下的亲如手足的情义。李佩曾说,“学森和永怀的真挚如亲兄弟般的友谊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1941年,郭永怀从多伦多大学转到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时,钱学森已在那里的航空系完成了他的航空、数学博士学位,之后他帮助导师、当代航空大师冯?卡门工作并在系里任教。永怀是冯?卡门的研究生,学森既是永怀的学兄,又是师长,他们俩也因此相知。在以后我和永怀交往的日子里,他每谈到在帕萨迪那学习的往事,总是津津乐道,无限留恋,对年轻有为的学森非常佩服,非常尊敬。”
1955年钱学森前期回国,为让他的好兄弟也投入祖国建设怀抱,他给郭永怀发来两封书信。现摘录1956年2月2日钱学森写给郭永怀的信,从中可看到两位老科学家之间的深情厚意和拳拳报国心。
1956年9月11日致郭永怀
永怀兄:
这封信是请广州的中国科学院办事处面交,算是我们欢迎您一家三众的一点心意!我们本想到深圳去迎接您们过桥,但看来办不到了,失迎了!我们一年来是生活在最愉快的生活中,每一天都被美好的前景所鼓舞,我们想您们也必定会有一样的经验。今天是足踏祖国土地的头一天,也就是快乐生活的头一天,忘去那黑暗的美国吧!
我个人还更要表示欢迎你,请你到中国科学院的力学研究所来工作,我们已经为你在所里准备好了你的“办公室”,是一间朝南的在二层楼的房间,淡绿色的窗帘,望出去是一排松树。希望你能满意。你的住房也已经准备了,离办公室只五分钟的的步行,离我们也很近,算是近邻。
自然我们现在是“统一分配”,老兄必定要填写志愿书,请您只写力学所。原因是:中国科学院有研究力学的最好环境,而且现在力学所的任务重大,非您来帮助不可。——我们这里也有好几位青年大学毕业生等您来教导。此外力学所也负责讲授在清华大学中办的“工程力学研究班”(是一百多人的班,由全国工科高等学校中的五年级优秀生组成,两年毕业,为力学研究工作的主要人才来源)。由于上述原因,我们拼命欢迎的,请你不要使我们失望。
嫂夫人寄来的书,早已收到,请不必念念!
不多写了,见面详谈。即此再致
欢迎!
1956年2月2日致郭永怀
永怀兄:
接到你的信,每次都说归期在即,听了令人高兴。
我们现在为力学忙,已经把你的大名向科学院管理处“挂了号”,自然是到力学所来,快来,快来!
计算机可以带来,如果要纳税,力学所可以代办。电冰箱也可带。北京夏天还是要冰箱,而现在冰块有不够的情形。
老兄回来,还是可以做气动力学工作,我们的需要绝不比您那面差,带书的时候可以估计在内。多带书!这里俄文书多、好,而又廉价,只不过我看不懂,苦极!
请兄多带几个人回来,这里的工作,不论在目标、内容和条件方面都是世界先进水平。这里才是真正科学工作者的乐园!另纸书名,请兄转大理石托他买,我改日再和他通信。
此致
敬礼!嫂夫人均此!
中国军网微信(zgjw_81)出品
作者:宗禾君
编辑:火艺卉
值班:陈 利
综合:新华网、人民网、央视新闻、《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等
本文由prettyluo于2025-09-10发表在爱游戏(ayx)中国官方网站,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s://flx-ayx.com/2025/09/58.html
发表评论